他是英国鬼才总用电影挑战人的生理极限

他是画家、作家、编剧、前卫导演、装置艺术家、创新策展人,更是具有挑战精神的电影哲学家;

他的电影被众多评论家封为“先锋实验性”、“后现代主义”,他本人则被评为最具野心以及最具争议性的导演;

他曾公开评判“好莱坞式”电影制作方式,笃行电影不应该被叙事所奴役,而应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作为电影界的一股清流,并真正将影像视为艺术创作的导演,彼得·格林纳威当得起“大师”一词。而他的跨界身份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从最初的画家到现在的导演,几位大师对他的影响极其深远。

彼得·格林纳威于1942年4月5日生于威尔士,从小所接受的是典型的英国式的教育——“老式学校、专横的训导、对传统的维护、频繁的威吓”。本以为天才会逆反,但格林纳威却十分感激这样的教育方式,并在英国文学的驱使下,萌发了想去学画的念头。

14岁时,彼得·格林纳威便立志成为画家。随后,他进入伦敦瓦森斯陶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在他作为画家时,曾深受荷兰画派的影响,特别是来自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和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两人的画作,尤其是伦勃朗。

格林纳威后来拍摄的电影中,光线场景的布置大多借鉴伦勃朗画作。伦勃朗画作的最大特点就是明暗法,但他的明暗与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明暗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的。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伦勃朗画作中的明暗法为“夜光虫”。当然,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而这对格林纳威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例如,伦勃朗的《木匠家庭》中类似的光线运用,都会被格林纳威在电影中拿来借鉴。

1957年,还在学习绘画的格林纳威,偶然地看了伯格曼的《第七封印》,突然醒悟:原来电影是可以这样拍!《第七封印》中有一句名言:“无论你转向哪里,永远在后面!”电影中的运动、对立、紧张、饱满——伯格曼的影片充满生命的张力。而这直接影响了格林纳威后来的创作。但是不一样的是,格林纳威虽然不是娱乐片的导演,但比伯格曼更为现代,他能把影片拍得好看、耐看、有人缘、有票房。当然,虽然争议并存,也并不影响格林纳威在影迷中的地位。

除了受到伯格曼的影响,格林纳威还受到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的影响。彼得格林纳威认为:爱森斯坦是我的老师,虽然在1923年被视为苏联的政治宣传导演,但宣传不代表负面,很多名画(如米开朗基罗)也是宗教宣传。我觉得他的电影很迷人,也很严肃。他是一个很好的电影理论家,即使到现在,我还是觉得他是个很好的老师。并对爱森斯坦表示崇高的赞扬:电影史只有120年,但真正好的大师在我看来不到十位,爱森斯坦无疑是世上最好的导演。

对于这位未来前卫的,如何表达对伦勃朗与爱森斯坦喜爱?当然为他们拍电影。2007年,格林纳威拍摄伦勃朗同名画作的电影《夜巡》,并着重讲述了他的代表作《夜巡》的创作过程。

2015年,格林纳威将自己喜欢的导演爱森斯坦的故事搬上银幕——《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世界蒙太奇之父谢尔盖·爱森斯坦在墨西哥度过的一段奇特岁月。影片实验性颇足,并极具视觉冲击力,是英国导演彼得·格林纳威的巅峰之作,入围2015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短暂的画家生涯之后,1965年,格林纳威开始在英国政府情报资料中心处(COI)担任记录片剪辑工作。从此,对电影创作产生无限的热情,并沉醉其中。1966年,格林纳威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的,大多以拍摄实验短片为主,直至1981年,拍摄了17部短片和一部长篇《弗尔一族》(1980),这十五年间的电影短片制作,可以说是格林纳威电影的一个准备阶段,从这些短片中可以看到格林纳威对电影的实验。

格林纳威的电影中,经常会有很多的画面,甚至在挑战人的生理极限,他擅长将这些暗潮澎湃,慢慢凝聚成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而这种压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同样的在《厨师、大盗、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电影中,整个压抑氛围到片末得到爆发,很少人能承受视觉带来的冲击与精神的压迫。

《一个Z和两个》(1985年)(O A Zed & Two Noughts又译动物园)是格林纳威成名作,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黑色喜剧。一对孪生兄弟的妻子因一只天鹅遇到交通意外死亡,这对兄弟开始研究、用摄像机记录各种动物的死亡与腐化。最终,当妻子为这对双胞胎生了孩子去世之后,兄弟二人服毒,并且让摄影机记录自己身体慢慢腐烂的过程……

1987年创作的《建筑师之腹》获得了第4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这部极具后现代主义的喜剧前卫电影,将美、欲望、人性之间的古怪谐谑刻画的十分鲜明。让人惊叹于电影在刻画现实方面,所带来无比真实的恐惧感。当然也有很多人表示,并没有看懂。

1989年的《厨师、大盗、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是描写性和暴行的尖端黑色影片,在四个人物的身份和关系之间编织着一出荒诞的食欲与情欲大戏。该片是对当时英国生活腐败的讽刺寓言,使它在美国成为备受争议的议题,而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NC-17(限制级),因此该片成为格林纳威的导演生涯中获得最多观众回响的电影。

1997年,格林纳威完成奇异作品《枕边》。由邬君梅主演的日本姑娘和子,在儿时就生活在文学与书法的艺术气氛中,每逢她生日,同性恋的父亲就会在她的脸上用毛笔蘸上颜料写下祝福。和子长大后,因痴迷文学而和第一个丈夫离婚,移居香港。她认识了两个情人,且鼓励情人在她的裸体上写字。第二个情人杰罗姆为了重新得到和子而假装自杀,结果弄假成真。格林纳威认为“肉体与文学”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主题,令人兴奋而且赏心悦目。影片中有不少在肉体上写字的裸体镜头,但影片拍得非常清雅,与一般的片大异其趣。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演员邬君梅大量的镜头,画面唯美,邬君梅将和子这个角色表演的入木三分。参与本片的伊能静也有着精彩表演。

不得不说,影片中在人体写字这一影响表达,巧妙的与中国对于未嫁女性“待字闺中”的另一种影像阐释。

1999年的《八又二分之一女人》是一部关于男性性幻想的根源与结果的黑色喜剧。

格林纳威的影片上而言丰富,内容庞杂,在思想性上更是复杂,以精巧的剪辑,精心设计的故事结构,以及丰富的创造力中,一次次颠覆着传统的视觉观感,仅仅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格林纳威对于电影形式的思考远远超越于本质上的。

格林纳威一直在为确立电影的独立本体地位而创作。作为一个保持探索状态的导演,任何新的技术与媒介对他而言都是一个新的可能。2003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格林纳威发出“电影已死”语惊四座,并说“35毫米胶片是一种陈腐模式,我本人决定不再使用赛璐珞胶片”,现今的电影工业已产生太多重复且可笑的玩意儿,他不愿跟着和稀泥,并“要将精力投注在新媒体艺术令人神往的后电子革命中”。而在去年的金马奖上,说过同样的话。

在格林纳威影片中,很多电影需要借助新媒体完成观看,而这样的形式带有游戏思维:双关符号,文字游戏,数字游戏,引用画面背后的故事等等。而这也是他电影构成上与电子、电脑游戏趋同的特点:一是情节设计;二是画面设计;三是编译。

《普洛斯皮罗之书》(1991)是格林纳威最具实验性的电影,片中对莎士比亚的作品作重新解释。格林纳威在片中采用一种革命性新仪器称作“电子绘具箱”,使影像交错做复杂多重曝光与影像重迭,引发观众的回响。

2003年的《塔斯鲁波的手提箱》,影片讲述了塔斯鲁波的传奇一生。格林纳威的这个雄心勃勃的三部曲计划,将成为涵盖多种媒介的百科全书,而电影只是这一庞大规划中的一部分。他将拍摄总长达18个小时、共3部电影,1套电视剧,数张CD-ROM和DVD,以及开展网络活动。他试图超越电影胶片的艺术实践,通过采用与电影相关的几种电子媒介的组合与观众建立更灵活多样的互动关系,以不同方式进行艺术表达,最终达到电影艺术发展的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格林纳威采用其它媒介从各方面来补充电影的局限。如铀的原子序数是92,因此主人公一生中会有92只手提箱需要打开或填满,这些手提箱对他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影片没有那么多时间让观众查看,他们可以通过CD-ROM随心所欲地一一打开手提箱,检视格林纳威特别设计的各种富有寓意的物品。

再如片中的一位角色想重写《一千零一夜》,而电影中不可能让他讲完1001个故事,但整套影片的制作发行周期很可能是1001天,在这段时间里,格林纳威将在网上讲述这些故事。观众想要比较完整地理解格林纳威的作品,就需借助于其它媒介。

不仅如此,格林纳威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将自己的艺术观念放入新的平台,形成新的艺术形式。2006年,格林纳威他将世界名画做成装置艺术作品,并进行系列巡展《重访九幅经典名画》,通过灯光效果让一幅幅世界名画动起来,以对话带入到活动影像中,使其赋有了戏剧色彩。

保罗·维罗奈塞的《迦拿的婚宴》,他以《迦拿的婚宴》原画1比1复制品为基础素材,制作出《迦南的婚礼——彼得·格林纳威视角》装置艺术作品。作品为长度50分钟,并且将戏剧元素融入进运动的声画影像之中。2009年他携该作品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引起轰动,一位观众称:“我本来不确定是否坐这么长时间飞机来威尼斯参观双年展,但是单凭这件作品丰富多义的内涵以及美妙的体验,就让我觉得值得承受飞行时差。”

彼得·格林那威,他不算是一位很高产的导演。但他每部影片必在电影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作为跨界的电影导演,他与时俱进、思想前卫、影片独特,不把电影作为纯粹的商品,而是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明明可以好好的做一名画家,却要无比折腾的成为一名电影艺术家。正因他的折腾,他成为了很多人心中不折不扣的电影大师。也成为了欧洲电影界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