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文化介绍

奥地利文学的开端追溯于一部1150年左右创作的诗集,它来源于施蒂里亚的福劳修道院里。12到13世纪,伴随着宗教文学,出现了骑士和宫廷文学。瓦尔特•冯•德尔•福格尔魏德的创作标志着骑士和宫廷文学发展的高潮。产生于1200年左右的《尼伯龙根之歌》是欧洲文化区域内流传下来的,影响最大的史诗之一。被称为“最后一个骑士”的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1459-1519)特别推动了戏剧艺术和舞台演出的发展。他本人也从事文学创作。17世纪盛行的豪华歌剧和讽喻性节日戏剧常常是在整个宫廷的参与下演出的,它们也带来了迄今依然活跃在乡村耶苏受难剧和狂欢节滑稽剧中的大众宗教戏剧的繁荣。早在16世纪,就出现了由天主教修道会推广的原罪剧。作为宗教内容的传授者和最广大民众阶层的教育承载者,这种原罪剧直到17世纪依然起着作用。直到当今,奥地利的艺术和文化始终带有巴洛克的印记。在这个时期,奥地利成了欧洲戏剧文化的一个中心。在维也纳宫廷里,人们采用富丽堂皇耀眼夺目的舞台布景演出歌剧和芭蕾舞。

与德国伟大的古典主义和后古典主义诗人并驾齐驱的是弗兰茨•格里尔帕策。他的戏剧使奥地利和西班牙巴洛克戏剧的形式要素与维也纳大众戏剧的艺术手法和古典主义的戏剧形式融为一体,表现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剧作中已经让人感到具有现代气息的问题和人物表现预示着戏剧未来的发展,超越了魏玛古典主义。维也纳大众喜剧的繁荣昌盛早就开始于约瑟夫•安东•施特拉尼茨基所塑造的小丑(Hanswurst)这个不朽的人物。19世纪维也纳大众喜剧的两个经典作家费迪南德•莱蒙德(《阿尔卑斯山山王与人类之敌》)和约翰•内斯特罗伊(《市侩小城的自由》)当今仍然是德语舞台上演最多的剧作家。如果说浓厚的戏剧传统迄今首先促进了戏剧作品的创作,那么随着查理•西尔费德(他的真实名字卡尔•波斯特尔,他死后才为人所知)和阿达贝特•施蒂夫特(《晚夏》)登上文坛,叙述文学上也产生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玛利亚•冯•艾普纳-埃森巴赫的小说创作来自对社会现实深刻的感受,它们和费迪南德•冯•萨尔的小说一起构成了19世纪末奥地利叙述文学创作的高潮。尼克劳斯•雷瑙在匈牙利和海外为德语诗歌发现了新的表现素材。

奥地利文学的转换发生在1890年左右。文学家赫尔曼•巴尔是快速变换风格方向的倡导人。影响最大的是“脱离派”(Sezession, 奥地利青年艺术风格),它为文学和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打开了大门。世纪转折时期,以胡格•冯•霍夫曼斯塔尔和阿图尔•施尼茨勒为代表,维也纳的氛围在文学创作里得到栩栩如生的细腻表现。霍夫曼斯塔尔也为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纳克索斯岛上的阿里阿德涅》和《厄勒克特拉》写脚本。然而,霍夫曼斯塔尔首先是因为复活了中世纪的神秘剧而出名。他的剧本《每个人》年年都是萨尔茨堡戏剧节的一个高潮。在阿图尔•施尼茨勒那心理化的,构思精巧的戏剧和小说里,维也纳心理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影响显而易见。“维也纳甜妞”的典型出自于施尼茨勒之笔。对心理过程出色的分析是施泰凡•茨威格小说创作(《作日的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茨威格首先以撰写历史名人传记而出类拔萃。遵循着追求线 年以来,卡尔•克劳斯在其主办的杂志“火炬”上从事现实批判和纯语主义。与之遥相呼应的是路德维希•冯•费克尔在因斯布鲁克主办的杂志“火焰”。除了维也纳以外,布拉格构成了另一个文学中心。从这座城里涌现出了像弗兰茨•威尔弗,雷纳•玛利亚•里尔克和弗兰茨•卡夫卡如此重要的作家。尤其是卡夫卡,他以颇具说服力的譬喻描写了一个冷酷和极权主义世界。

1918年多瑙河王朝的解体是奥地利精神和文学生活里一个重大事件。卡尔•克劳斯的世界末日剧《人类最后的日子》是这些事件一个批判的缩影。他所采用的蒙太奇手法把报道,访谈和报纸摘要浑然构成一体,为后来的戏剧形式开创了新的天地。同样,约塞夫•罗特和罗贝特•穆齐尔在他们的小说里着意表现的是奥匈帝国解体后的后果。罗特的小说《拉德茨基进行曲》和《先王之墓》为多瑙河王朝立下了一块充满神化色彩的纪念碑。罗贝特•穆齐尔所虚构的“卡卡尼亚国”(Kakanien)成了奥匈二元王朝(k.u.k.-Monarchie)的代码。他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是奥地利促成认同的作品之一。萨尔茨堡人格奥尔格•特拉克尔以其表现主义的诗歌创作成为时代最重要的诗人。他出于心灵深处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恐惧而自杀。画家诗人阿尔贝特•帕利斯•居特斯罗既当演员,又当导演。弗利茨•冯•海茨曼诺夫斯基-奥兰多的滑稽剧(《蔷薇栅网里受惊的马》)展示出一幅奥地利官宦显贵阶层的讽刺画,并且当今绝对也有其存在的理由。1938年,随着奥地利被合并到第三帝国,这个王朝才在精神上告终。直到这个时候,奥地利文化中还充满了许多巴洛克和毕德麦耶尔风格的蛛丝马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奥地利文坛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除了敞开通往国际先锋派的道路外,保守派文学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弗兰茨•台奥多•斯索克尔,马克斯•梅尔,弗兰茨•纳贝尔,保拉•格罗格尔和亚历山大•莱纳特-霍伦尼亚依然与传统息息相连。战后20多年之久,文坛上独领风骚的是小说家海米托•冯•多德尔。他在小说《斯特鲁德霍夫梯道》和《恶魔》里形神兼备地画出了精神上依然扎根于多瑙河王朝的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初期的肖像。女作家多罗特亚•策曼在小说《处女和爬行动物》里襟怀坦白和毫无禁忌地描写了自己与多德尔的关系。弗利德里希•托贝格是逐渐走向消逝的奥地利犹太人咖啡馆文学的最后一位继承人。他的轶事集 《约勒施姑姑》从这种氛围里捕捉到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同流亡到美国的托贝格一样,面对纳粹的,希尔德•施皮尔也不得不逃亡到英国。这位女批评家和小说家首先以回忆录《哪个世界是我的?》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50年代里,在 H.C.阿尔特曼的领导下,围绕着维也纳“艺术俱乐部”的先锋派艺术家组成了“维也纳文学社”。1964年,随着康拉德•巴耶尔的自杀,这个密切合作便告终了。此外,“维也纳文学社” 的成员还有弗利德里希•阿赫莱特纳,盖哈德•吕姆以及奥斯瓦尔德•温纳尔。惟利是图的小资产阶级市侩形象“卡尔先生”也出自于这些年代,是由赫尔姆特•克瓦廷格和卡尔•迈尔茨为卡巴莱小品剧创作的。以诗歌,广播剧和小说(《玛里纳》)脱颖而出的英格博格•巴赫曼同样来自先锋派。女作家巴巴拉•弗里施穆特创作的“现实童话”融幻想与社会意识于一体。作为这一代诗人的引路者,汉斯•魏格尔和盖哈特•弗利齐功不可没。弗利茨•霍赫威尔德和艾利亚斯•卡内蒂卓有成效的戏剧创作取得了国际声誉。名扬德语区外的还有克里斯蒂纳•拉万特和克里斯蒂纳•布斯塔的诗歌。盖特鲁德•福森艾格以描写波西米亚历史的小说显露头角。保尔•策兰表现纳粹集中营里受难者的诗“死亡赋格曲”是世界文学中感人肺腑的诗歌之一。

80年代上演最多和最多产的作家是托马斯•贝恩哈德,其譬喻式的戏剧和小说表现无不围绕着一个极其阴暗的世界现状的主题。他使人想到了萨姆艾尔•贝克特。他的戏剧(如《鲍利斯的生日》,《狩猎人》,《戏剧导演》,《骑士,岱纳,福斯》和《英雄广场》)展现了对生存的否定,带有巴洛克式的雄辩。对托马斯•贝恩哈德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奥地利英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当许多作家转向外在的政治陈述时,彼得•汉特克在60和70年代创作的作品明显地带有一种“内省”(Insichgekehrtsein)的特点。描写母亲走向自杀的小说《无愿望的不幸》成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剧作《骂观众》和《卡斯帕》使他名声大震。他后来创作的戏剧也很成功:《论乡村》,《问题游戏》,《我们相互一无所知的时刻》—无声的演出—和《永生的准备》。另外,汉特克还翻译了两位讲斯洛文尼亚语的凯恩藤同胞的作品:福罗严•里普施和古斯塔夫•雅努施。

另一个当代戏剧作家沃尔夫冈•鲍尔把传统的大众戏剧与方言结合起来。他的剧作《神秘的下午》在70年代对传统的艺术和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作为大众批判戏剧坚定不移的代表,彼得•图利尼早期的剧作《老鼠赛跑》就已经引起了轰动。后来,他以写电视剧而闻名,主要作品有电视系列剧《阿尔卑斯山传奇》(合作者:威廉•佩尼)和《劳工传奇》(合作者:鲁迪•帕拉)。劳工主题同样表现在弗兰茨•尹纳霍夫,盖诺特•沃尔夫格鲁贝,赫尔姆特•岑克尔和米夏艾尔•沙朗的作品里

奥地利语言文化和语言创造的传统使伊塞•艾兴格,尤里安•舒亭,阿洛伊斯•布兰德施泰特和彼得•罗塞继续保持旺盛的创造性。语言实验也标志着恩斯特•严德尔和弗利德里克•迈洛克的诗歌。台奥多•克拉莫的诗歌以社会批判的方式表现了乡村的怪人。埃利希•弗里德的政治诗对许多人来说是“公众的良知”。几个在两次大战期间就已经写作的文学家很晚以后才被发现了。雪顿•冯•霍尔瓦特的大众批判剧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市侩的奸刁。尤拉•索夫是3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政治诗人之一,其卡巴莱小品式的剧作今天特别受到小舞台的青睐。到了80年代,已经步入晚年的律师阿尔贝特•德拉赫以其1939年创作的,具有辛辣讽刺意味的小说《开给李子树的大罚单》而成名。同样,莱奥•佩鲁茨的历史小说也获得了新的评价。除了文坛上的两个主角汉特克和贝恩哈德以外,年轻作家也是硕果累累。克利斯多夫•兰斯迈尔的小说《最终的世界》和《摩尔布斯•基塔哈拉》受到欧洲文学批评界热情的褒扬。艾尔弗里德•耶林讷克以其批判和打破束缚的剧作和小说(《情欲》)揭露了妇女在社会上被扭曲的角色。盖哈德•罗特系列小说《沉没的档案》力图表现故乡的精神心理状态。费利克斯•米特勒尔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戏剧作家,他把现实主题卓有成效地搬上戏剧舞台。约翰内斯•马里奥•西梅尔同样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他是最成功的德语流行作家之一(《不必总是鱼子酱》),但有时候也因为采用流行的艺术模式表现主题而遭到攻击。作家玛里阿纳•弗利茨,伊利莎白•莱夏特,埃利希•哈克尔,约瑟夫•温克勒,米夏艾尔•科尔迈耶和玛伦纳•施特雷鲁维茨是当代文学的希望之星。维尔纳•施瓦普是当代最成功的德语戏剧作家。

1999年,奥地利出版了6,487种新出版物,而这些新出版物参与图书交易的份额是3,455种,其中专著3,337种,期刊85种,“非图书出版物”(光盘,磁盘,缩微平片等)33种。在奥地利,登记定期出版的出版社690多家。两战期间,茨索尔奈出版社发展成为第一家文学出版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许多其他出版社加入这个行列,绝大多数在维也纳,其次是萨尔茨堡,格拉茨和因斯布鲁克。其中包括维也纳卡尔•于伯罗伊特出版社和萨尔茨堡都市出版社。后者曾经主要出版了奥地利先锋派作品,后来这部分业务被奥地利联邦出版社接管。再就是维也纳施普林格科学出版社,以出版古籍书摹本而著名的格拉茨学术印刷出版公司和格拉茨施蒂里亚出版社。维也纳洛克和皮库斯出版社专门出版文化方面的著作。克拉根福特(凯恩藤州)德拉瓦出版社则以出版德语和斯洛文尼亚语出版物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奥地利的戏剧文化很快就又达到了国际水平。坐落在环形大街旁的维也纳皇家剧院属于欧洲一流剧场。这座1798年建在约瑟夫城里的剧院始终保持着由马克斯•莱因哈德创立的现代表演和话剧艺术风格。马克斯•莱因哈德于1929年创建了戏剧表演学校“莱因哈德戏剧讲习所”,而今属于维也纳音乐和表演艺术大学的一部分。讲习所位于美泉宫对面的库姆贝兰德宫里,并且拥有一个实验舞台。其它重要的话剧舞台是大众剧院,小剧场,戏曲剧院和协会剧院。后者同皇家剧院,国家歌剧院以及大众歌剧院一样属于刚刚成立的联邦剧院股份公司成员。

1999年,酝酿已久的联邦剧院的分离得以实施。作为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剧院现在都拥有独立法人资格以及财务和人事自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富有传统的维也纳河畔剧院充当了被炸毁的国家歌剧院的备用剧院,长达十年之久。从1965年起,这家剧院被用于举办音乐会,每年5,6月里,“维也纳音乐周”也在这里演出。其它重要的音乐剧场是莱蒙德剧院和和罗纳赫剧院。许多私人剧院呈现出各自独有的个性风格—龙街剧院的女权主义,塞拉皮翁剧院的梦幻世界,80社的社会批判,维也纳英国剧院的英国戏剧,莫里哀实验剧场的法国戏剧,维也纳新歌剧院的新秀之作等。各联邦州首府的剧院几乎都是多功能剧院。

《一级一级往上攀》拍摄于1908年,是奥地利生产的第一部故事片。1910年,萨沙•考罗拉特伯爵成为第一个伟大的本土电影制片人。70年代里,让人永远怀念的导演和作家阿克塞尔•考尔梯成为第一个奥地利电影艺术大奖获得者。奥地利的电影创作者,传播机构和经济推动者虽然一再遭受了严重萧条的冲击,但是他们坚贞不渝,勇于攀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就,使奥地利今天在世界电影王国里占有令人仰慕的一席之地。1998年3月,格拉茨歌剧院展示出了奥地利电影艺术节十分辉煌的新开端。由弗罗利安•弗利克导演的影片《苏斯•华盛顿》在开幕式上的首演获得良好的反响,连续一个星期对近两年来出产的106部影片的展示让人们享受到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这一切都预示着奥地利电影的崛起。

米夏艾尔•哈讷克因电影作品《凡尼•盖莫斯》应邀参加了加纳国际电影节的角逐。自从导演了处女作《第七个大陆》以来,他在自己的电影里始终以表现当今社会暴力为主题,并且于1996年把卡夫卡的小说《城堡》搬上了银幕。其他几个电影创作者也突出地标志着电影艺术明显的上升趋势,他们的作品使奥地利电影在其它国际电影节和世界许多地方日益增多的欧盟电影周上显露出强大的实力:罗贝特•多恩海姆奉献出了童话《非鱼》。安德雷阿斯•格鲁贝完成了政治寓言影片《爱情之罪》。他导演过表现苏联军官从毛特豪森集中营突围的影片《追兔》,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反响。近年来的故事片中受到青睐的还有米夏艾尔•格拉沃格的《蚂蚁大街》,米夏艾尔•克雷斯尔的《卡姆的遭遇》,保鲁斯•曼克的《巧克力糕点》,克里斯多夫•弗罗施的《全面疗法》,和施泰凡•卢佐维茨基的风俗影片《七分之一农民》。戈兰•雷比奇的故事片《南斯拉夫电影》(Jugofilm)几乎带有纪录片的特色。影片里,这个出身于塞尔维亚的导演讲的是战争给一群来自当年的南斯拉夫,如今生活在维也纳的人所造成的直接影响的敏感故事。巴巴拉•阿尔贝特1999年在维也纳电影节上首映的影片《北方之国》描写的是5个从当年的南斯拉夫逃亡出来的年轻人的故事,他们相互寻找到了对付避难国陌生环境的支撑。

打开关于南斯拉夫战争艺术纪录片一页,首当推举的是尼克劳斯•盖拉尔特的《前往傣彤的岁月》和克里斯蒂安•贝尔格的《民族的田园》。贝尔格最终以故事片《收费点》获得成功。在政治纪录片方面,弗兰茨•F.施迈尔策,胡贝特•绍佩,尤其是艾贡•胡莫尔越来越显露出头角。后者以采访纪录片《N.Y.的流亡—被驱逐的故事》在1997年举办的维也纳犹太电影周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8年,艾贡•胡莫尔展示了传记片《莱昂•阿斯金》。阿斯金在美国度过了一段辉煌的表演生涯,从1994年起又生活在维也纳,并在候昌•阿拉雅里导演的影片《恐高症》里扮演了角色。奥地利电影创作的一个特别变体是先锋电影。国家电影奖获得者彼得•库贝尔卡以及费利•拉塔克斯,弗兰茨•施密特,瓦里•艾克斯波特和库尔特•科伦等为先锋电影的兴起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国外商业巨片可替代的相应节目以外,城市边缘地区多媒体影院的迅速增长以及对观众持续性的吸引导致了城市电影文化日益萧条的趋势。城市中心地区越来越多的电影院被迫关闭。针对这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联邦和各州首先采取了资助高品位电影院和具有高质量节目预告的独立电影院的措施。实践证明,这种作法虽然投入资助资金比较少,但是几乎在所有联邦州里,既使电影观众日益增多,又使电影院不断增加,放映积极性也随之提高。此间,已经有12家本国电影院被接纳为欧盟多媒体计划“欧洲电影”成员。在国内电影院里,奥地利国产电影的上座率尚存在着不足。每年生产的约15部国产电影还不能经常性地超越高品位电影院和电影俱乐部以外而受到观众的欢迎。在奥地利电影院里,国产电影的比例始终占不到6%。而近几年来一些受观众欢迎的国产电影表明,尽管美国电影占主导地位,但是奥地利人越来越喜欢看国产电影,如萨瓦•施瓦辛格的《金贵的尖嘴狗》(1993年),保尔•哈拉特的《印度》(1993年),一部卡巴莱小品剧影片,哈拉德•斯歇里兹的《自由游戏》(1995),莱茵哈德•施瓦奔尼茨基的《一次几乎完美的越轨行为》(1996年),或者弗兰茨•安特尔德的《伯克勒尔 II—奥地利自由了》(1997年)。与此同时,许多奥地利人时而也喜欢在电影院里看情节复杂的电影,如沃尔夫冈•格吕克的《中学生盖尔贝》(1983年)或者安德雷斯•格鲁贝的《追兔》(1995年)。后者吸引了13万国内电影观众。然而,过去数十年的观众排行榜上,除了尼基•里斯特1986年导演的侦探和音乐模仿讽刺片《米勒的办公室》(售出45万张票)以外,哈拉德•斯歇里兹导演的影片《兴特霍尔茨 8号》名列榜首,并以60万多张的上座数成为最成功的新电影(超级金票奖),仅次于最叫座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居第二位。

奥地利的电影不仅只是在低投资的纪录和实验电影方面寻求生存空间,电影生产者也寻求在欧洲范围进行合作,尤其是通过“合作生产基金会”Eurimages。其中与德国合拍的两部影片既特别受观众欢迎,品位又很高:由约瑟夫•菲斯迈尔根据弗拉尔贝格作家罗贝特•施奈德的小说导演的影片《施拉夫兄弟》(1995年)和《滑稽的号手》(1998年)。格拉茨Diagonale电影节作为1999年最重要的电影大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电影节期间展示了全年的电影产品,包括先锋片,短片,电视片和录像片,观众人数比上一年增长了20%,国外的兴趣(记者,电影生产厂家,电影创作者)也提高了。除此之外,国际电影杂志的代表在此会聚一堂,同时也是与来自瑞士和联邦德国的电影生产者的合作聚会。哈拉德•斯歇里兹导演的影片《兴特霍尔茨 8号》 以60万多张的上座率成为最成功的新电影(超级金票奖),仅次于最叫座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居第二位。其它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是尼克劳斯•赖特纳导演的《三个先生》(上座人数为10万人)和莱茵哈德•施瓦奔尼茨基导演的《一场几乎完美的婚礼》。值得一提的是,米夏埃尔•格拉沃格导演的影片《巨大的城市》在电影节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这部影片从参加洛迦诺电影节开始,到应邀参加圣丹斯美国独立电影节达到了高潮。巴巴拉•阿尔贝特导演的影片《北方之国》应邀参加了1999年在威尼斯的角逐,使奥地利电影在电影节上的成功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1997年一个引人注目的大事就是对奥地利电影档案馆(Filmarchiv Austria)进行了结构上的改革和扩大。档案馆迁移到了维也纳—奥伽藤声像资料中心里。由于科学电影公司,奥地利电影公司和录像技术公司以及私人收藏品的加入,馆藏量大大增加了。电影艺术领域的其它组织主要还有奥地利电影艺术博物馆,奥地利电影协会和电影剧本论坛。在维也纳阿尔贝蒂宫的“隐形电影院”(Invisible Cinema)里,电影艺术博物馆高品位地推出了国际一流的电影艺术。奥地利电影研究院负责实施1998年扩大到资助推荐电影的电影资助法。

十多年以来,艺术照相技术作为独立的艺术表现方法一直受到联邦方面的定期资助。从1998年10月起,网页 全面公布有关受到资助的照相文化机构的计划和出版物信息。 除此以外,还可以征集许多艺术家的传记和作品。类似的作法也适用于由联邦和萨尔茨堡州购买的,以“奥地利照相技术”为名称收藏在卢佩蒂努姆宫的艺术收藏品。目前,这个收藏包括数百名艺术家约1.4万件展品,并不断购买,持续扩大。依靠这些艺术收藏品,便可以承担国内外各种题材范围的展览。迄今的资助范围既包括共同资助项目,展览,出版物,同样也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外画室,奖项以及资助照相文化机构的年度活动。1999年设立的“照相技术理论”国家奖学金使之进一步完善。设立这个奖学金的目的是,促进包括照相技术史和照相理论在内的照相技术科学研究。

在巴洛克时期,歌剧从意大利开始踏上了胜利的征程。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初的歌剧演出是在萨尔茨堡的赫尔布隆山崖剧场举行的。时隔不久,歌剧在维也纳作为宫廷展示富丽堂皇的手段也受到青睐。1667年,值皇帝勒奥波德一世结婚庆典之际,上演了马库?安东尼?切斯蒂的歌剧 《金苹果》,歌剧演出在维也纳达到了高潮。皇帝卡尔六世的宫廷乐队指挥约翰?约瑟夫?福克斯以加冕歌剧《坚定与刚毅》 创造了这个艺术种类的经典之作。维也纳皇家宫廷作曲家克里斯多夫?维利巴德?格鲁克开始了歌剧改革,重新突出了歌剧的戏剧表现。《奥菲欧与欧里狄克》和《阿尔西斯特》是格鲁克在维也纳创作的最著名作品。开明皇帝约瑟夫二世立志要促进德语民族小歌剧,与意大利歌剧抗衡。于是出现了莫扎特的小歌剧《后宫诱逃》。在位于米夏埃尔广场的,而今已经不存在的老皇家剧院里,也首次上演了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女人心》,歌剧脚本是罗伦佐?达?珀特创作的。

维也纳的歌剧演出传统也在19世纪的市民社会得以继续。1869年,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今天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开始投入使用。在这里,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纽伦堡的工匠歌手》在维也纳的首演就引起了一场轩然。1879年,他的歌剧《尼伯龙根戒指》上演,接着是1883年演出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一批出类拔萃的歌唱家为维也纳的歌剧生活赢得了光彩和声誉。轰动一时的是吉乌赛佩?维尔第的应邀演出,他亲自指挥了《阿伊达》和他的《安魂曲》。新的推动活力来自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古斯塔夫?。他与舞台布景设计师阿尔弗雷德?洛勒尔(新的拜罗伊特剧院与他的舞台照明效果控制紧密相连)一起创造了独特的舞台风格。1919年,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与指挥家弗兰茨?沙尔克一起接管了国家歌剧院的领导,直到1924年。施特劳斯和诗人胡格?霍夫曼斯塔尔共同以歌剧《玫瑰骑士》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统治时期维也纳的氛围。 施特劳斯时代最成功的新作是埃利希?沃尔福冈?科恩戈尔德的歌剧《死亡之城》。后来,在沙尔克单独领导歌剧院后,恩斯特?克雷奈克的爵士歌剧《杰尼奏乐》取得了激动人心的成功。计划1934年首演的克雷奈克的十二音歌剧《卡尔四世》由于政治原因而搁浅了。直到1949年,在奥地利的首演才在格拉茨得以举行。 20世纪奥地利的歌剧创作以阿尔班?贝格的《沃伊采克》又一次达到了高潮。此前除了克雷奈克以外,其代表人物还有尤里乌斯?彼特纳,弗兰茨?施密特和弗兰茨?施雷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戈特弗里德?冯?埃纳姆成为最著名的奥地利歌剧作曲家,作品有《审判》,《丹东之死》,《老妇还乡》和《耶稣的婚礼》。弗里德利希?凯尔哈以其1981年在萨尔茨堡戏剧节首演的歌剧《巴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的歌剧《捕鼠人》1987年在格拉茨首演。维也纳歌剧院剧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共同奠定了维也纳音乐之城的声誉。尽管由于战争而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和战后年间的重重困难,人们依然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寻找到了与这个剧院艺术传统的接续。这座歌剧院是由奥古斯特?西卡德?冯?西卡德堡和爱德华?范德诺尔建造的,是环形大街上豪华的建筑之一,就在战争将要结束之际遭受了轰炸,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战争结束后又开始重建。1955年11月5日,维也纳歌剧院以路德维希?冯?贝多芬的《费德里奥》第二次向全世界观众展露出辉煌。歌剧院重建期间,在弗兰茨?萨尔霍夫德领导下,歌剧演出在维也纳河畔剧院的“备用剧场”继续进行。1954年,卡尔?伯姆接任了歌剧院的艺术领导。战争期间,他曾经担任过一段时间院长。继伯姆之后,赫贝特?冯?卡拉扬从1956到1964年担任此职。他实现了剧团向知名剧团的飞跃。另一个同时兼任歌剧院院长的著名指挥是罗林?马泽尔,他从1982到1984年掌管着这家歌剧院的命运。他的继任人是埃贡?瑟费尔纳。1986年,克劳斯?赫尔姆特?德雷瑟与音乐总监克劳迪奥?阿巴多一起接任了国家歌剧院的领导。从1991/1992演出季节起,国家歌剧院和同样属于联邦剧院协会的大众歌剧院隶属于艾贝哈德?瓦希特和约安?霍伦德共同领导之下。瓦希特死后,霍伦德1992年单独接任院长。这期间,大众歌剧院又找到了自己的院长:多米尼基?门塔。

18世纪末,维也纳成为伟大作曲家的荟萃之地:约瑟夫?海顿,沃尔福冈?阿马迪斯?莫扎特和路德维希?冯?贝多芬所创作的作品,作为“维也纳古典音乐”而载入音乐史册。在这个城市的音乐氛围和周围的风景魅力的激励下,他们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乐曲。萨尔茨堡音乐家沃尔福冈?阿马迪斯?莫扎特在维也纳美泉宫给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的演奏中首次展露出音乐神童的头角。后来,他随同父亲勒奥波德?莫扎特辗转整个欧洲演奏而成名。莫扎特因失宠被萨尔茨堡大主教解雇之后,在 图 73 莫扎特之家 帝国首都维也纳创作了伟大的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女人心》。他的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体现了共济会的象征。莫扎特是共济会会员。约瑟夫?海顿多年担任艾森施泰特的埃斯泰尔哈吉侯爵的乐队指挥。除了许多交响曲,弦乐四重奏,歌剧和弥撒曲以外,他创作的两部主要作品是《创世》和《四季》。莫扎特把“海顿”四重奏献给了这位父亲般的朋友。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为了拜海顿为师。与受雇于宫廷的音乐家相反,贝多芬是继莫扎特之后第一个纯粹以音乐谋生的“自由创作”艺术家。1805年,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在维也纳首次演奏。同一年,他的歌剧《费德里奥》在维也纳河畔剧院的演出没有获得成功。贝多芬在其中写下“海里根施泰特遗嘱”的那栋房子今天依然坐落在维也纳第19区(当年是维也纳的郊区)里。当时,由于日益重听,他已经深深地陷入沮丧之中。在比德迈耶时期,与这三位古典大师并驾齐驱的是弗兰茨?舒贝特。他的室内音乐作品代表着浪漫主义音乐高潮。作为新的音乐类型,他创作了著名的组歌《美丽的女磨房师》和《冬季旅行》。

19世纪末,活跃在音乐舞台上的还有安东?布鲁克纳,胡格?沃尔夫和约翰内斯?布拉姆斯。布鲁克纳曾经短时担任过林茨圣弗洛利安修道院管风琴师;沃尔夫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歌曲;布拉姆斯是古典浪漫主义音乐集大成者。这些作曲家继承了古典大师的传统。1897到1907年兼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的古斯塔夫?已经属于崭露头角的现代派音乐的伟大作曲家。

阿诺德?勋贝格是20世纪伟大的音乐革命者。他发明了“只是相互关联的12音”规则,在国际上广为传播。勋贝格是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和指挥家亚历山大?冯?泽姆林斯基的学生。阿尔班?贝格也以未完成的歌剧《鲁鲁》加入了12音技巧。他的歌剧《沃伊采克》依然采用了—当然不是纯粹的—无调性风格。这部未竟之作于1937年在苏黎世举行首演,1979年,弗里德利希?凯尔哈完成的版本在巴黎歌剧院演出。如果说贝格那浓郁而充满激情的表现主义音乐还可以用传统的浪漫主义美学阐释的话,那么,安东?韦伯以其浓缩到箴言风格的,“濒临于沉默边缘的音乐”为音乐创作打开了全新的视野。不受勋贝格的影响,维也纳人约瑟夫?马蒂亚斯?豪厄也创造了一套自己的12音体系。其他“12音作曲家”还有埃贡?崴勒斯兹,恩斯特?克雷奈克,汉斯?埃利希?阿珀斯特尔,汉斯?耶林奈克,弗里德利希?维尔甘斯和罗贝特?绍鲁姆。卡尔?海因兹?弗瑟尔和埃利希?乌尔班纳也在很大程度上采用12音技巧,前者的歌剧《迪布克》1970年在卡尔斯鲁厄(德国)举行了首演。约瑟夫?马克斯好久被视为与传统心心相印的晚期浪漫主义奥地利作曲家的巨匠。然而,绝大多数作曲家不是随便可以划入某个流派的。如戈特弗里德?艾讷姆,他也写芭蕾舞曲,他的器乐曲常常就是按照知名的美国交响乐团的作曲合同而创作的。耶诺?塔卡斯,蔡萨?布雷斯根,保罗?康特,盖哈德?维姆贝格和保罗?安格雷也同样如此。弗里德利希?凯尔哈的创作在音调结构上复杂而细腻,他是这个方向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代表。同样,出身于匈牙利的居尔吉?里盖蒂像库尔特?施维尔斯克和奥托?M.。齐坎一样也属于有名的先锋派。伊万?埃罗德以歌剧《蚕》引起了关注。定居在维也纳的希腊人安奈斯蒂斯?洛戈特迪斯为自己的音乐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图解式乐谱。类似的记谱方式也可以在罗曼?豪奔施托克—拉马蒂那里找到。在古典音乐和爵士乐方面,弗里德利希?古尔达作为钢琴家和作曲家起着重要作用。

70年代里,没有任何别的欧洲人会像维也纳人约瑟夫(“Joe”)?扎文努尔(“天气预报”)那样共同决定着爵士乐的发展。另外两个国际上知名的爵士乐钢琴家是弗里茨?鲍尔和乌利?施乐。小号吹奏家弗兰茨?考戈曼卓有成效地把维也纳第二流派(其中包括勋贝格,韦伯)的作曲原则与绝妙的爵士乐结合在一起。奥地利萨克斯管吹奏家的精神之父是汉斯?克勒尔(次中音,高音),他的吹奏方式可以从绝妙的爵士乐延伸到自由吹奏,在国际上得到很高评价。高音萨克斯管吹奏家哈里?索科尔多年与长久生活在维也纳的美国小号吹奏家阿特?法迈尔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中音萨克斯管吹奏家沃尔福冈?普施尼格寻求爵士乐与奥地利民间音乐(“阿尔卑斯山地区民间音乐”)的结合。小提琴手托尼?施特立克和吉他演奏师彼得?马里诺夫因为对“班诺尼舞蹈歌曲和维也纳舞蹈曲”的演奏阐释而闻名。在奥地利,管乐队多于旅游地:这个地区性“民间音乐”成为世界各地喜闻乐见的流行曲。维也纳酒馆乐人安东?卡拉斯在奇特琴上演奏了电影“第三个男人”(1950年)中的“哈里—利默主题曲”,因此成为传奇。不言而喻,圣诞之歌“寂静的夜晚,神圣的夜晚!”是来自奥地利最著名的民间音乐,1818年产生于萨尔茨堡的奥本多夫,已经被译成300多种语言和方言,在全世界成为圣诞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圣诞之歌是弗兰茨?萨瓦?格鲁贝老师(作曲)和助理神父约瑟夫?莫尔(作词)共同创作的。奥本多夫“寂静的夜晚”纪念小教堂使人回想起首次演唱的情景,成为许多人观光的胜地,而且不仅仅在圣诞节期间。

通过电视,维也纳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从音乐协会大楼的“金色大厅”里直接播向世界各地。这个音乐协会的大厅是由特奥菲尔?汉森设计的,音响效果和建筑风格独具一格,构成了维也纳音乐会生活的中心。星期日上午,在这里也举行维也纳交响乐团传统音乐会。乐团完全是由国家歌剧院交响乐团成员组成的。在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时代,这个交响乐团是奥地利独一无二的器乐组织。从世纪转折以来,由于社会的变迁,音乐开始在广大民众阶层流行,其他交响乐团应允产生。今天,隶属维也纳市的维也纳交响乐团,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格拉茨交响乐团,林茨布鲁克纳交响乐团,萨尔茨堡莫扎特交响乐团,下奥地利作曲家交响乐团,奥地利—匈牙利新海顿交响乐团和古斯塔夫——青年交响乐团既演奏古典音乐,也演奏当代音乐,享誉全球。同样,许多室内乐团和小乐团也具有很高的艺术地位,如大众歌剧交响乐团,阿尔班—贝格—四重奏演出团,“音列”小乐团,女子室内乐团,维也纳艺术乐团,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的卡莫拉塔乐团和“康森图斯乐团”。“康森图斯乐团”多次与指挥家尼克劳斯?哈诺库特在音乐阐释方面进行合作,力求历史的真实性。

19世纪下半叶,当帝国都市维也纳的文化与精神生活伴随着创建时期经济腾飞而走向繁荣昌盛的时候,应运出现了维也纳轻歌剧。这种音乐剧喜闻乐见的形式成为维也纳戏剧文化的典范。1860年,在讽刺作家约翰?内斯特罗伊的领导下,维也纳卡尔剧院第一次上演了雅斯奎?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地狱里的俄耳甫斯》。弗兰茨?苏佩开创了“金色轻歌剧时代”,他的伟大创作有轻歌剧《美丽的珈莱特》和《轻浮的骑士》。法国的轻歌剧最终被天才的维也纳华尔兹王小约翰?施特劳斯挤走了。他的杰作《蝙蝠》,《吉普赛男爵》和《威尼斯之夜》使维也纳轻歌剧开始成功地走向全世界。维也纳轻歌剧的其他大师是《乞丐大学生》和《加斯帕罗纳》的作者卡尔?米尔洛克,《鸟贩子》的作者卡尔?策勒和《歌剧院舞会》的作者理查德?霍伊贝格。世纪转折时期,开始进入“银色轻歌剧时代”,其显著特点首先是丰富了民间音乐,如吉普赛音乐。成就卓著的作曲家弗兰茨?莱哈尔以丰富的轻歌剧创作超越了前人的一切,而且也吸收了波西米亚,梅伦,德国,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意大利的轻歌剧因素。《沙皇太子》,《微笑之乡》,特别是《快乐寡妇》属于世界上这个剧类最受欢迎的作品。几乎在所有莱哈尔的轻歌剧首演中,明星角色都是由以演电影出名的男高音理查德?韬贝担任。轻歌剧传统也被分别创作了《金发女师付》,《欢乐的乡民》,《华尔兹之梦》和《萨尔茨堡盛季》的埃德孟德?伊斯勒,莱奥?法尔,奥斯卡?施特劳斯和弗雷德?莱蒙德所传承。维也纳轻歌剧的最后一个大师是罗贝特?施托尔茨,他的作品《当紫罗兰开放的时候》,《三分之二拍中的两颗心》和《奔向幸福的舞蹈》传遍世界各地。

1498年,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创建了童声合唱队,作为宫廷乐队的一部分。童子合唱队每天要在做弥撒期间歌唱,有时也在宫廷宴会上。约瑟夫?海顿和弗兰茨?舒贝特属于最有名的童声之一。安东?布鲁克纳担任宫廷乐队管风琴师。1918年,随着王朝的解体,宫廷乐队以及童声合唱队都宣告解散。1924年成立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继承了这个古老的奥地利传统。从50年代以来,这些“歌唱使者”无数次在国内外登台演出,卓有成效地传播了奥地利的音乐文化。

从上小学起,音乐学校就负责培养音乐天才,接下来是大学:格拉茨和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维也纳市音乐学院”和林茨的布鲁克纳音乐学院。“莫扎特音乐学院”的“夏季国际培训班”也在国外特别受到赞赏。除此以外,奥地利还有一系列其它音乐培训基地。

从1950年以来,每年5,6月里举行维也纳艺术周,来自造型和表演艺术各个领域的精彩表演构成了维也纳文化生活的一个高潮。自1982年起,国际芭蕾舞节也在联邦首都举办。1920年,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依照马克斯?莱茵哈德,理查德?施特劳斯和胡格?冯?霍夫曼斯塔尔的想法而创立。纳入这个音乐戏剧节演出的场地有大教堂广场(《每个人》),山崖骑术学校和当年宫廷养马场的一部分。1934到1937年间,在阿图罗?托斯卡尼尼的领导下,音乐戏剧节取得了很大成功。之后,设施进一步扩大,为了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终于在1960年建造了大剧院。音乐戏剧节的中心节目首先是莫扎特的作品,不过也有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以及戏剧演出和音乐会。每年夏天,萨尔茨堡也举办国际大学音乐戏剧节,国际造型艺术夏季培训班和“赫尔布隆音乐节”(从1970年起)。1967年,赫贝特?冯?卡拉扬创立了以演唱歌剧和音乐会为主的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戏剧节,自1973年起又增添了一年一度的圣灵降临节音乐会。赫贝特?冯?卡拉扬也是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的经理,直到1989年逝世。接任他的是盖哈德?莫迪尔。布雷根茨音乐戏剧节的中心是湖上舞台,主要演出歌剧,轻歌剧,音乐剧和芭蕾舞剧。格拉茨以及其他施蒂利亚城市每年举办奥地利最大的先锋派音乐戏剧节“施蒂利亚之秋”。每逢夏天,林茨就洋溢在电子音乐艺术节,即技术与社会音乐戏剧节的欢乐气氛里。从1985年以来,与尼克劳斯?霍诺库特合作举办音乐节“Styriarte”(施蒂利亚音乐节)。奥希赫和菲拉赫的“卡琳施之夏”(音乐节),林茨(上奥地利州)的国际布鲁克纳节,费尔德基希(弗拉尔贝格州)的“舒贝特音乐节”,“维也纳现代派”音乐节和艾森施泰特(布尔格兰德州首府)的海顿音乐节都在国内外得到很高评价。“多瑙河—艺术节”标志着下奥地利州的夏天文化。轻歌剧艺术节主要在上奥地利萨尔茨卡默古特的巴德伊舍尔,维也纳附近的巴登和诺伊斯德勒湖畔(布尔根兰德州)的莫尔比施举行。除此以外,在所有联邦州还举办许多大大小小的音乐戏剧节。

考古发掘提供的许多证据表明了奥地利作为文化之国的作用。最重要的发现有:维伦多夫出土的维纳斯,旧石器时代的圆形雕塑珍品,哈尔施泰特时期很有艺术价值的动物雕塑,在凯恩藤的玛格达伦贝格,罗马时期的多瑙河城市卡努图姆(下奥地利州),阿贡图姆(东蒂罗尔)和拉万特(凯恩藤州)等地发掘的文化历史与罗马时代的文物。在拉万特,也发掘了一个早期基督教大教堂的地基遗迹。公元一千年末, 西方基督教文化开始在这个对文化发展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区传播开来。这种文化的传播者是修道院和寺院。这个时期的文物中,塔希罗高脚杯是中世纪早期金匠艺术独特而珍贵的样品;写于8世纪的库特佩尔希新教四福音书色彩装饰鲜艳细腻,是古书手工细密绘画艺术的见证。

罗马风格时代(约1050到1250年)的艺术是清一色的基督教艺术。其重要中心是主教所在地萨尔茨堡,帕绍(德国)和布里克森(意大利)以及本笃会修士,奥古斯丁教团修道士和西妥教团僧侣所建造的修道院,如迈尔克,戈特维格,克罗斯特诺伊堡,海里根克罗伊茨,茨威特尔,泽考和古尔克修道院。这些修道院开发了当今的奥地利,直到东部边境。风格上保存最完美的建筑物是凯恩藤州的古尔克大教堂和施泰尔马克州的泽考大教堂。另外,在古尔克教堂的大门上,米尔施塔特教堂的十字形回廊里和维也纳圣斯特凡大教堂的巨门上保存着雄伟的雕塑。 在小型艺术珍品中,值得一提的是维尔藤高脚杯,诺恩贝格修道院(萨尔茨堡)的折叠椅,哥斯修道院的弥撒法衣(哥斯法衣)和保存在克罗斯特诺伊堡里的“凡尔登祭坛”(以尼克劳斯?冯?凡尔登大师的名字命名)。在这个时期 ,古书手工细密绘画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扬,其主要作品是阿德蒙特的巨型圣经和圣彼得(萨尔茨堡)的演唱集。奥地利国土上最重要的罗马风格壁画保存在古尔克大教堂里(13世纪后半叶)。

在哥特式建筑风格时代(13到15世纪),伴随着新的生活方式,也从西方传来了一种新的风格。这种风格的传播者是托体修会和西妥教团修士。前者遵循意大利哥特式空间格局,今天还可以在弗里萨赫,莱茨,伊姆巴赫和克莱姆斯的教堂里看得到。西妥教团修士则更多以法国哥特式风格建造自己的教堂,如赫里根克罗伊茨,里林菲尔德和茨威特尔教堂。厅堂接近等高的厅堂式教堂代表着典型的奥地利哥特式建筑风格,如圣斯特凡,圣奥古斯丁和方济各会教堂。这些教堂都坐落在维也纳。奥地利最有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是1304年开始以哥特式风格重新建造的斯特凡大教堂。维也纳建筑行会与雷根堡和施特拉斯堡的建筑行业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东欧的哥特式教堂今天依然证明了他们的影响。作为斯特凡大教堂的建筑工匠,值得一提的是乌尔利希?赫尔布陵,闻茨拉师傅,汉斯和彼得?冯?普拉哈利茨,安东?皮尔格拉姆师傅和汉斯?普施保姆。与罗马式雕塑作品相反,哥特式雕塑作品自由地立于空间之中,主要有克罗斯特诺伊堡的圣母像,圣斯特凡大教堂里的侍者圣母像和克鲁茂的(今天的捷克共和国)美丽的圣母像。这些成为整个奥地利境内雕塑的典范。在晚期哥特式风格时期,侧翼祭坛里的绘画和雕塑产生了突出的影响,如圣沃尔福冈(米夏埃尔?帕赫师傅)的侧翼祭坛。最主要的哥特式世俗建筑是姆尔河畔的布鲁克“粮仓”,施泰尔的“悠闲亭”和因斯布鲁克的“金色小屋顶”。

皇帝马克西里米利安一世统治时期(1493-1519)与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文艺复兴的开始密切相关。这位皇帝把学者和艺术家召进皇宫里。在他的倡导下,因斯布鲁克的皇家教堂里出现了墓碑。文艺复兴初期,奥地利在绘画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属于“多瑙河派”有名望的画家有:小卢厄兰德?福吕奥夫(莱奥波德组画,克罗斯特诺伊堡),马克斯?莱希利希和沃尔夫?胡贝尔。另外算作该派的画家还有卢卡斯?科拉纳赫和雷根堡人阿尔布莱希特与艾哈特?阿尔特多夫(圣弗洛利安祭坛)。这个流派的典型标志是发现了完全围绕宗教题材所表现的风景描写。随着对绘画不感兴趣的新教步步逼近,本土的艺术创作日益失去作用。因此,天主教会,首先是皇帝从南方召来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并不是简单地把意大利风格照搬到奥地利建筑上,而更多是在当地氛围的强大影响下,他们把几乎完全自在的风格与本土特点结合起来,如萨尔茨堡主教官邸和大教堂以及坐落在格拉茨的费迪南德二世陵墓。为了设计建造世俗建筑,也从意大利请来了建筑师。奥地利的城堡吸收了意大利的宫殿建筑风格。典型的建筑是下奥地利州的罗森堡,霍赫奥斯特维茨和德拉奥河畔施皮塔勒市的普拉茨亚宫(凯恩藤州)。

巴洛克常常被看作是奥地利风格的化身。这个奥地利艺术的辉煌时期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各个艺术领域。在17世纪后30多年里,当奥地利从土耳其的危害中解放出来后,建筑业首先掀起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潮,就连今天的维也纳观光者也无一感受不到。巴洛克最大的艺术大师是约翰?贝恩哈德?菲舍尔?冯?艾尔拉赫,他把外国的,首先是意大利的建筑构思融化成奥地利的民族风格。萨尔茨堡神学院教堂,维也纳特劳特松宫和欧根?冯?萨沃耶王子的冬宫(今天的财政部)就是这种融合的见证。菲舍尔?冯?艾尔拉赫也是皇家图书馆,即今天的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缔造者和卡尔大教堂的建造者。巴洛克时期第二个伟大的建筑师是约翰?卢卡斯?冯?希尔德布兰特,他建造了维也纳百乐宫,即欧根?冯?萨沃耶王子的夏宫,施瓦尔茨贝格宫,彼得大教堂和皮阿斯藤教堂以及下奥地利州位于多瑙河附近的哥特维格修道院,同样还有萨尔茨堡的米拉贝尔宫。 巴洛克鼎盛时期的第三个著名建筑师是圣普尔藤城市建筑师雅可布?普兰塔尔,他以多瑙河畔的迈尔克修道院为自己立下了一块伟大的丰碑。他的侄子约瑟夫?蒙格纳斯特在下奥地利州的赫尔措根堡,阿尔滕堡和迪恩施泰因修道院的建造中继承了他的建筑思想。属于这个时代最杰出的雕刻家是格奥尔格?拉菲尔?多纳,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维也纳新市场的水井。另外还有巴尔塔瑟?佩墨塞,他那神话了的欧根王子雕像点缀着下百乐宫里的巴洛克博物馆。巴洛克盛期富丽堂皇的建筑形式也很重视内装饰。庆典大厅的天花板和墙壁都装饰着富丽堂皇的壁画。菲舍尔?冯?艾尔拉赫特别钟爱约翰?米夏埃尔?罗特迈耶的风格;达尼尔?戈兰也不例外。绘画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潮。在他的作品里,弗兰茨?安东?毛贝契把掌握颜色和光线的娴熟技巧与强大的表现力结合在一起。除了他以外,在画坛上得到认可的画家还有鲍尔?特罗格和马丁?约翰?施密特,后者 被誉为“克莱姆斯的施密特”而载入艺术史册。在玛丽亚?特蕾西亚统治时期,奥地利出现了特蕾西亚风格,一种晚期的巴洛克风格,抗衡于南德和法国的罗可可风格。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个时期,古典主义这个具体可观的风格占统治地位。今天在维也纳尚存的标志是维也纳技术大学,苏格兰修道院和造币局。这个时期重要的艺术家是雕塑家弗兰茨?安东?曹纳和历史画家彼得?克拉夫特。曹纳创作了屹立于国家图书馆前面的皇帝约瑟夫二世纪念碑。从1814/15年维也纳会议到1848年革命期间,是历史上的前三月时期,艺术上被称为毕德迈耶时期。梅特涅总理严格的审查规定使艺术家普遍从社会生活中退隐,从而也导致了艺术的繁荣。在毕德迈耶时期,首先是以费尔迪南德?格奥尔格?瓦尔德米勒和弗里德利希?高尔曼为代表的绘画蓬勃发展起来了,他们的风景与习俗画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值得一提的还有弗里德利希?冯?阿迈尔凌,弗兰茨?伊贝尔和重要的水彩画家鲁道夫?冯?阿尔特。在这个专注于个人世界的时代,文化上的雄心壮志则表现在剧院,音乐厅和图书馆建造上。然而,首先是居室再现了这个时代适意的退隐,其装饰得十分温馨的“毕德迈耶房间”预示着市民阶层富裕的开始。毕德迈耶家具直到今天在维也纳依然很时兴。

19世纪下半叶是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统治时期。他在位时期,这个君主国发展成为现代国家。维也纳也成为一个经济稳定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心。维也纳环形大街标志着富强和国家的自信。它是在1858年开始拆除的古城墙基础上建造的。在这条富丽堂皇的大道旁,国内外的建筑师采用历史主义的风格建起了各自代表性的建筑。长久以来对这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否定今天已经被文化科学所更正。海因利希?冯?菲尔斯特尔,特奥菲尔?汉森,弗里德利希?冯?施密特,爱德华?凡?德?诺尔和奥古斯特?西卡尔德?冯?斯卡尔德堡以及哥特弗里德?冯?塞姆配合卡尔?冯?哈森瑙尔分别建造了还愿教堂,议会大厦,市政大楼,歌剧院以及皇家剧院。汉斯?马卡特成为崇尚豪华的环形大街时代的画圣,他那富丽堂皇的画室成为一些富裕市民客厅装饰的典范。马卡特也一手导演了著名的环形大街庆典,者身着历史服装,庆祝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与皇后伊丽莎白银婚纪念。这个时期其他著名艺术家还有风俗画家奥古斯特?冯?佩藤考芬和安东?罗马考。在罗马考的画作里,已经露出了表现主义的端倪。

1897年,一部分艺术家从“艺术家之家”中分离出来,组成了“维也纳脱离派”(Wiener Secession)。由此,开始了一场首先是建立在美学基础上的艺术革命。青年艺术风格的代表人物如古斯塔夫?克利姆特和奥托?瓦格纳既来自晚期历史主义,同时又超越了他们的时代,成为未来现代派的开路先锋。克利姆特的晚期作品倾向于表现主义,而建筑师奥托?瓦格纳(邮政储蓄银行和由克罗?莫泽尔负责内装饰的施泰因霍夫教堂),约瑟夫?M.奥尔布利希(脱离派之家)和约瑟夫?霍夫曼(普尔肯多夫疗养院)的建筑已经让人可以看出“新写实主义”特点。阿道夫?罗斯被视为新写实主义最重要的代表(米夏埃尔广场旁的“罗斯建筑”)。从这里起,第一共和国时期维也纳城镇居住建筑继续朝着社会和艺术改革的方向发展(卡尔—马克思—庭院)。在这个时期,手工艺品在“维也纳手工艺作坊”里经历了发展和繁荣。这个行业的能工巧匠是约瑟夫?霍夫曼。布鲁塞尔的施托克莱特宫是世纪转折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具吸引力的建筑物,它生动地体现了从外观构想到内部装饰上对建筑整体艺术的追求。

20世纪初的奥地利绘画当今被看作是世界现代派绘画最重要的流派之一。“维也纳脱离派”可以被理解为从历史主义到现代派的转折。一方面,它的意义在于融建筑,绘画和手工艺艺术为整体艺术的风格追求。另一方面,这种追求在其最卓越的代表人物(画家古斯塔夫?克利姆特和克罗?莫泽尔;建筑师奥托?瓦格纳,约瑟夫?霍夫曼和约瑟夫?玛丽亚?奥尔布里希)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克利姆特和莫泽尔绘画的新特点在于强调绘画的平面性,能够使装饰和线条成为直接的表现载体,从而开创一条既倾向于抽象又趋于表现主义的新路子。从1905年起,奥地利的早期表现主义就出现了,其显著特点是色彩别具一格,具有深刻的心理内涵。埃贡?施乐,奥斯卡?科克施卡和里查德?盖尔斯特尔是这个风格最重要的代表。两战期间的绘画表现出了多姿多彩的风格。一方面,对于国际上各种主义的接受伴随着奥地利特有的风格变化:以赫贝特?博克尔,安东?克里希,弗兰茨威格勒或者阿尔宾?艾格—里恩茨为代表的各种形式的表现主义;以鲁道夫?瓦克尔或者塞尔吉乌斯?鲍泽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以弗兰茨?茨泽克,L.M.罗赫万斯基,阿尔弗雷德?威肯鲍,卡里?豪泽尔等为中心的未来主义,立体主义和抽象派;盖哈特?弗兰克,安东?法斯涛尔或者格奥尔格?梅尔科尔对塞尚的接受等。奥地利独有的特点是“画家诗人”,如阿尔弗雷德?库宾,阿尔贝特?帕里斯?居特斯洛和弗里茨?赫尔茨曼诺夫斯基—奥尔兰多,他们的作品带有超现实主义倾向。

另一方面,19世纪的传统,晚期印象主义和世纪转折时期的风格艺术(如费尔迪南德?安德利,莱奥波德?布劳施泰因和鲁道夫?赫尔曼?艾森贝格)的继续发展构成了纳粹统治时期国家艺术的基础。延续性和与国际艺术重新接轨标志着1945年以后奥地利绘画的发展。首先,“艺术俱乐部”起了主要作用。从1947年起,这个俱乐部成为那些追求抽象派艺术以及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聚集地。围绕着阿尔贝特?帕里斯?居特斯洛,形成了后来被称作“维也纳幻想现实主义”的流派,风格上介于超现实主义和矫饰派之间,特色是在绘画实践中采用了极其细腻缜密的风格,主要代表人物是鲁道夫?豪斯纳,恩斯特?福克斯,安东?雷姆登,阿里克?鲍尔和沃尔福冈?胡特尔。福利登莱希?洪德瓦塞尔把超现实与抽象矫饰的因素融合在自己的作品里,一定程度上处于特殊地位。在抽象派艺术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派别:滴色上富有表现的抽象派(如汉斯?施涛达赫),几何抽象风格(如卡尔?翁格,约翰?福卢曼)和围绕着“圣斯特凡画廊”的画家群(沃尔福冈?霍雷哈,约瑟夫?米尔克,马库斯?普拉亨斯基,阿努尔夫如)以及马里亚?拉森尼克和奥斯瓦尔德?奥本胡贝尔那千差万别富有启发的风格趋势。从50年代以来,圣斯特凡画廊(是由蒙森诺雷?奥托?毛尔创立的)成为奥地利先锋派的精英荟萃地,文学,电影,建筑和设计也被并入其中。维也纳的行为主义派试图从根基上动摇资产阶级社会。无论是奥托?米尔,京特?布鲁斯或者鲁道夫?施瓦茨科格勒在创作行为画时使用自己的身体,还是在赫尔曼?尼奇的《疯狂而神秘的戏剧》里取出动物内脏的情节都成了社会丑闻。阿道夫?弗罗纳寻找到了一种富有表现力的女人形体绘画,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阿特塞把追求流行艺术的行为画发展成一种色彩强烈的绘画,彼得?韦贝尔和瓦利?埃克斯伯特从事于新的视觉媒体。在奥地利,60和70年代的多元化艺术风格表现在视觉文学(海因茨?伽朴迈耶,弗里德利希?阿赫赖特纳等),具体艺术(如罗兰德?高施尔),围绕着“现实”派(弗兰茨?凌格尔,沃尔夫冈?赫尔茨希等)的现实主义等形式上。

80年代的国际潮流“青年疯狂派”带来了对富有表现力的绘画的专注。在奥地利,卓有成效的代表人物是西格弗里德?安庆格,胡贝特?施玛丽克斯,阿洛伊斯?莫斯巴赫等。当代艺术的特点是:传统的分类概念解体,绘画扩大到媒体设施,录像技术,计算机艺术,雕塑艺术等。属于在国际上取得成就的艺术家有赫贝特?布兰德尔,恩斯特?卡拉梅勒,彼得?科格勒,瓦尔特?奥布霍尔泽等。

1938年以前的奥地利雕塑主要有三个流派。这些流派首先表现在世纪转折时期长久地产生着影响之中,如弗兰茨?巴尔维希或者米夏埃尔?珀沃尔尼;其次是在以安东?哈纳克为主要代表的,部分高大雄伟的表现主义雕塑中;再就是20年代以来被阿尔贝特?贝希托尔德和欧根?施泰因霍夫派所接受的抽象风格趋势中。从约瑟夫?托拉克—纳粹统治时期的国家艺术家之一—起,奥地利在历史上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1945年,弗里茨?沃特鲁巴从瑞士流亡归来,成为奥地利最有影响的,在国际上最知名的雕塑家之一。作为老师,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如约阿尼斯?阿拉米蒂斯,万德尔?贝尔托尼,奥托?艾德,鲁道夫?霍夫雷纳,阿尔夫勒德?赫德里卡,海因茨?莱因菲尔那,约瑟夫?比尔霍夫,安德雷斯?乌尔泰尔等。沃特鲁巴是哈纳克的学生,也是其取材而定的石刻雕塑艺术风格的继承人。他从人物形象塑造中创立了一种结构抽象的雕塑形式,并使之在设计维也纳—毛尔教堂时升华为划时代的纪念碑。50年代初,奥斯瓦尔德?奥波胡贝尔以富于启示的雕塑追求取消了所有的形式,并且对空间作为容体的定义,也就是20世纪雕塑的基本要求之一提出质疑。在奥地利雕塑史上,这种不合形式的雕塑独一无二,即使与当代雕塑联系起来看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样,圣马卡雷腾(布尔根兰德州)雕塑家研讨会的创始人卡尔?普兰特尔德的沉思石也是如此。70年代里,雕塑领域开始了对经典现代派和当代发展趋势的激烈论争。除了抽象的雕塑典型以外,瓦尔特?比希勒又创立了一种仿古风格的雕塑,而布鲁诺?基洛克里把雕塑日益扩大为巨大而静止的机器。作为老师,基洛克里是青年一代奥地利雕塑家的领头人。像在绘画里一样,传统的石刻艺术越来越被扩展了的雕塑造型形式所排挤,如在录像雕塑或者设备造型中。弗拉茨?格拉夫,维利?科普夫,布利吉特?克万兹,弗兰茨?维斯特,海默?曹贝尼格等年轻一代奥地利艺术家活跃在国际展览舞台上。

20世纪初,奥地利建筑中出现了三个伟大的名字:奥托?瓦格纳,约瑟夫?霍夫曼和阿道夫?罗斯。瓦格纳创建了维也纳青年艺术风格最重要的建筑(施泰因霍夫教堂,邮政储蓄银行),并作为老师影响了后来一代建筑师。约瑟夫?霍夫曼是维也纳手工艺场的共同创建者和布鲁塞尔“施托克莱特宫”整体艺术品的建筑师。阿道夫?罗斯不懈地与装饰作斗争,赢得了世界声望。他是空间计划风格的创始人,位于胡浮堡宫对面的“罗斯大楼”的建筑师。两战期间,维也纳出现了大型住宅建筑(如卡尔—马克思—庭院,是由卡尔?艾恩设计的),成为“红色维也纳”社会要求的见证和后来社会福利住宅建筑的主导形式。克莱门斯?霍尔茨麦斯特是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剧院和安卡拉(土耳其)政府区的建筑师,他代表了一种融表现主义风格趋向和阿尔卑斯山传统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风格。恩斯特?普里施克设计建造的维也纳—利兴劳工局是功能主义建筑风格为数不多的典范之一。约瑟夫?弗兰克和奥斯卡?施特纳德深刻地影响了奥地利的别墅建筑和奥地利工厂联合会的建筑。由国际建筑师参与建造的维也纳工厂联合会的住宅群属于建筑史上最卓越的成果之一。与在绘画中不同,纳粹统治在建筑上导致了较大的停滞。最重要的建筑师被迫流亡:普里施克流亡新西兰,弗兰克逃往瑞典,霍尔茨麦斯特流亡土耳其,举不胜举。经过50年代的重建阶段之后,到了60和70年代,奥地利的建筑师才获得了一系列有吸引力的建筑任务,并且日益在国外显露头角。奥地利建筑师首席使节罗兰德?莱纳继维也纳市体育馆之后,又设计建造了不来梅和路德维希港(二者都在德国)市体育馆。他以自己的密集平面建筑(如林茨附近的花园城市普赫瑙,上奥地利州)哲学加入了为人性化居住形式而斗争的行列里。卡尔?施万策为1958年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设计建造了奥地利展馆,直到2000年,它在维也纳被用作20世纪博物馆。施万策还设计建造了奥地利驻巴西利亚大使馆。?

“第4建筑设计组”(威廉?霍尔茨鲍尔,弗里德利希?库伦特,约翰内斯?施帕尔特)以萨尔茨堡—帕施教堂,萨尔茨堡圣约瑟夫神学院和施泰尔—恩斯莱藤心理治疗中心(约翰?格斯特伊也参与了建造)的建筑引起了轰动。他们的共同点是一种新的结构思维模式,受益于萨尔茨堡夏季培训学院著名的康拉德?瓦克斯曼建筑研究班。古斯塔夫?佩希尔以其对奥地利广播电台各州演播室的建筑构想赢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另外,他在德国扩建了法兰克福施泰德尔艺术研究院和波恩艺术展览馆,获得普遍承认。威廉?霍尔茨鲍尔设计了阿姆斯特丹市政大厦和歌剧院。除了维也纳地铁以外,霍尔茨鲍尔首先实施建造了像布雷根茨市政大楼,萨尔茨堡大学或者维也纳IBM大楼等大型建筑。

60年代早期,汉斯?霍赖因创立了乌托邦式的建筑风格,因此奠定了他的声誉。他因建造维也纳传奇式的莱蒂蜡烛店而荣获普里茨克奖。在进行了许多商行改建(如纽约费根画馆)之后,他才得以在德国实施自己的第一个大型建筑任务,即建造蒙新格拉德巴赫的阿普泰贝格博物馆,接着是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霍赖因建造在维也纳斯特凡广场的“哈斯大厦”成为后现代风格的纪念碑。奥托?乌尔创立了富有吸引力的共同参与建筑模式,未来的承租者已经被纳入设计过程中。这种模式也是埃尔弗里德?胡特研究的一个主题。60年代里,胡特是京特?多迈尼格的合作伙伴,并且与他一起设计了格拉茨(施泰尔马克州)天主教神学院。70年代里,多迈尼格完成了维也纳—法沃里特中央储蓄银行的建造,以有机的铝结构外表轰动一时。他属于“格拉茨派”,其中还有克劳斯?卡达,弗尔克?吉恩科,卡尔拉?克瓦尔斯基/米夏埃尔?斯奇兹科维茨,他们像“弗拉尔贝格的建筑艺术家”一样,通过现代派的发展趋势打破了地方主义。60年代后期,蓝天合作社(沃尔夫?D. 普里克斯和赫尔姆特?斯为岑斯基)和豪斯—鲁克& CO.(劳立兹?奥特纳,京特?扎姆普,克劳斯?品特)抽象的,乌托邦式的建筑风格崭露头角。蓝天合作社的建筑作品,如圣菲特(凯恩藤州)的考古建筑而今属于国际上最知名的解构主义代表作。劳立兹?奥特纳赢得了维也纳展览馆—第二共和国最大的文化建筑综合设施—博物馆区设计的角逐。赫尔曼?切希代表着典型的维也纳建筑风格,基于弗兰克和罗斯传统,他设计的酒馆饭店成为维也纳饮食行业的主导。在维也纳—布赖腾福特的一幢住宅楼里,赫尔姆特 ?利希特把高新技术玻璃外表与个性化居住单元结合在一起。阿道夫?克里沙尼茨采用强调色彩艳丽的钢结构建造了维也纳卡尔广场的艺术大厅。

奥地利的大型博物馆不仅是重要的文化财产保存地,而且也是重要的研究场所。当年的皇家收藏室构成了国家博物馆的核心。“艺术历史博物馆”收藏着从古典时期到19世纪的大量珍贵文物,首先是因为珍藏着布鲁盖尔的油画而举世闻名。“艺术历史博物馆”是第一个在新联邦博物馆法基础上获得独立法人资格的联邦博物馆,并于1999年1月1日转变成了一个联邦科学机构。在胡浮堡宫的“世俗和宗教珍宝馆”里,保存着“神圣罗马帝国”和当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无价珍宝和象征物。在被命名为胡浮堡宫“新宫”的大楼里,除了古老乐器收藏室和宫廷狩猎和武器陈列室以外,还坐落着1978年建立的以弗斯博物馆。“艺术历史博物馆”备受注意的特别展览可以在哈拉赫宫和艺术家之家里观顾。属于艺术历史博物馆的还有美泉宫的瓦根堡和蒂罗尔州的阿姆布拉斯宫陈列室(作为分支机构)。与“艺术历史博物馆”对面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拥有大量的收藏品和许多孤本,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博物馆之一。“阿贝蒂纳版画陈列馆”收藏着1百多万张作品,其中包括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素描画,是世界上收藏最丰富的版画陈列馆。在阿贝蒂纳陈列馆因施工关闭期间,位于卡尔广场的研究院大楼用于特别展览。“造型艺术研究院铜版画陈列馆”也展示着一大批引人注意的版画作品。造型艺术研究院同时拥有一个重要的油画陈列馆。维也纳白乐宫的“奥地利画廊”收藏着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独具风格的奥地利艺术的见证以及19和20世纪世界和奥地利的艺术品。奥伽藤的古斯迪努斯—阿姆布罗斯博物馆也是“奥地利画廊”的一部分,其中展放着艺术家当年的画室,主要用来展览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作为分支机构,布尔根兰德州的哈尔布图恩宫也加入了“奥地利画廊”。罗布克维茨宫里的“奥地利戏剧博物馆”拥有1百50万件收藏品,在世界同类博物馆中名列前茅。

列支敦士登宫的陈列馆和“20世纪博物馆”属于“维也纳路德维希基金会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部分。到2000/2001年,这两个博物馆展览了20世纪奥地利和国际世界创作的重要作品。 2001年,“维也纳博物馆区”投入使用,其中包括莱奥波德博物馆(是在19世纪奥地利艺术最重要的私人收藏基础上建立的),“维也纳路德维希基金会现代艺术博物馆”(最大的欧洲现当代艺术陈列馆之一)和“维也纳艺术大厅”(维也纳市国际和现当代艺术展览机构)的新建筑。这个拥有60,000?使用面积的博物馆区属于世界上十大文化区之一。 MAK(“奥地利应用艺术博物馆”)建立于1864年。作为欧洲大陆上最古老的应用艺术博物馆,MAK收藏了欧洲和东方一流的手工艺品,也包括当代建筑和设计样品。维斯基希纳施特拉瑟大厦的两层展览大厅供奥地利应用艺术博物馆举行大型展览用,而位于施图本环形大街的 MAK画廊举办不定期的小型展览,展示当代世界艺术。作为分支机构,维也纳—珀茨赖因多夫的盖米勒宫加入了奥地利应用艺术博物馆,其中陈列着索贝克的收藏,并且每年在这些陈列室里举办各种主题展览。1994年8月,奥地利应用艺术博物馆建立了“洛杉矶艺术和建筑中心”,目的是促进当代艺术和试验建筑风格的国际交流。从1995年以来,阿伦贝克帕科炮塔里的MAK当代艺术仓库提供了1,400 ?的展览面积,展示收当代艺术的主要收藏品。维也纳“犹太博物馆”除了有一个固定的展览外,还不定期地举办犹太文化历史展览。 “民族文化学博物馆”不仅管理着所有非欧洲文化的稀世珍宝,而且也经常进行实地考察。维也纳“技术博物馆”在进行了全面整修之后重新作了调整,设有“自然和认识”,“技术图片”,“重工业”,“蒸汽机和矿山开采”,“乐器”和“交通”等展室。1999年6月17日,技术博物馆以“交通”展室为开幕展览,重新对外开放。“奥地利民俗博物馆”把科学保护民俗,特别是奥地利民俗视为己任。同以研究东欧和东南欧的民俗学为重点的基特塞宫(布尔根兰德州)“民族志学博物馆”一样,民俗博物馆也属于协会博物馆一类。设在当年兵营里的维也纳“军事历史博物馆”被称为“第二珍宝库”。除了战利品以外,这里也展出了皇位继承者弗兰茨?费迪南德1914年在萨拉热窝遭到枪杀时乘坐的汽车。对医学爱好者来说,约瑟夫努姆宫里富有艺术价值的蜡像陈列馆提供了特别的稀世珍品。联邦病理学—解剖学博物馆设在维也纳老普通医院所谓的“疯人塔”里,其中陈列着各种各样举世罕见的收藏品。在过去几年里,私立机构开始以惊人的方式,越来越多地丰富着维也纳的展览活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维也纳艺术大厅,奥地利银行艺术论坛,劳动与经济银行股份公司基金会,维也纳艺术家之家,普通基金会 ,莱弗伐森保险公司和埃克斯纳盖塞艺术大厅。各联邦州也拥有一流的艺术历史和科学陈列馆:维也纳市“历史博物馆”,圣珀尔藤的“下奥地利州博物馆”,艾森施泰特的“布尔根兰德州博物馆”,林茨的“弗拉西斯克—下奥地利州卡洛林努姆博物馆”,萨尔茨堡的“卢佩迪努姆州陈列馆”,格拉茨的“约翰努姆州博物馆”,克拉根福特的“凯恩藤州博物馆”,因斯布鲁克的“费尔迪南德姆州博物馆”,“弗拉尔贝格州博物馆”以及“霍恩纳姆犹太博物馆”(弗拉尔贝格州),另外还有许多其他博物馆经常服务于专门主题。

在1989年后中欧和东欧急剧变革的过程中,文化合作领域出现了全面变化。由于这些变化,那些迄今与中欧和东欧国家存在的文化协定部分已经到期,或者本来形式上的合同伙伴已经不再存在(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处理已经存在的以及实际上继续执行的文化协定时,呈现出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导致这些协定未来不过是些非常灵活的结构框架。因此,这种新的文化协议模式使文化创造者在避开可能的官僚障碍情况下,可以更有目的和更有成效地进行文化交流。在艺术领域内,“奥地利文化联系”协会能够在1989年后政治转折的国家里实施很有价值的建设性工作。除了资金上大力支持具体文化项目外,也越来越注重在萨尔茨堡国际文化和管理中心培训文化管理人员,加强文化赞助体系的培训措施。在欧洲委员会里,奥地利向文化委员会的全部文化项目都派有专家,共同在领导地位上协作实施。同样,奥地利也承担了音乐方面(如在一年一度的世界文化报告中)的国际义务,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文化工作给予了很有价值的支持。此外,她也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定了一些领域的研究计划,参加了“阿施贝格—布尔萨利艺术家体系”,分别接收来自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地区各两名造型艺术家,舞蹈家和音乐家赴奥地利进行短期培训和深造。联邦总理府艺术部负责造型艺术和照相技术的专业部门进一步向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艺术家提供在奥地利的“艺术家研修项目”,同时也为奥地利艺术家在国外提供工作室。值得强调的是,在保持民族和文化认同性的情况下,奥地利与许多国家之间所进行的短期而深入的国际艺术交流符合全球化发展趋势。奥地利参加了欧盟全部文化项目。这些项目为奥地利艺术家在国内外的工作带来了很有价值的促进和经济上的支持。欧盟的扩大也给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推动。在奥地利的倡导下,中欧和东欧预备加入欧盟国家越来越被强有力地纳入对线年秋天起就有可能进一步参加“2000文化”欧盟计划。对奥地利文化舞台来说,由于这个计划的拓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可能性。许多中欧和东南欧国家表明有兴趣与奥地利进行文化交流。奥地利的艺术创作者也就有可能实现酝酿已久的愿望,与来自预备加入欧盟国家的伙伴共同进行项目研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